MA3 黄河
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词,冼星海曲。创作于1939年,于1941年在前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慎重苦难,向全中国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
以《序曲》显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不同主题,末乐章总结概括。各乐章相对独立,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贯穿作品,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黄河船夫曲
混声合唱
黄河颂
男声独唱,以雄壮豪迈的旋律,赞叹黄河的历史与气势。
黄河之水天上来
宣叙调,前半部分只由三弦来伴奏;后换为弦乐;后又换琵琶,最后变为以上的合奏。内容丰富,感情饱满充沛,和伴奏器乐配合着变换,激动、感慨、咏叹、赞美,变化得十分流畅。
黄水谣
女声二声部重唱委婉优美,间奏后男声加入,烘托出遭受侵略的沉重的苦痛,最后转回A段,缓慢地复现“妻离子散各一方”,器乐也缓慢忧郁,更显得悲伤。
河边对口曲
描述了张老三和王老七的一场黄河边对话,切入点微小而踏实,将目光从前面的宏观转入微观。前面的曲调重复了十三遍,但由于丰富的对话内容和速度变化使得听感并不单调。在对话的最后二人达成共识,音调激昂。在二人的对话之间加入了一些民俗音乐,使得二位的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黄河怨
展现了一位妇女在投河之前由悲伤到苦痛、由苦痛到愤怒的情感变化。最开始采用闭口口型,声音听起来如呜咽,有一种被沉重的苦难压迫了太久的沉默后首次开口的生涩。在之后的哭诉和怒吼中,感情从内收逐渐变得外放,以及其浓烈的情感喊出了人民的共同心愿。
保卫黄河
齐唱,混声轮唱
怒吼吧!黄河
混声合唱
黄河
殷承宗、储望华等于1968年到1969年间改编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创作。
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表现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歌颂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由于创作时正当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此作品的前三乐章中加入了《国歌》、《国际歌》的主题旋律,第四乐章中加入了《东方
红》的主题旋律。《黄河》是一部具有非常浓厚政治性的艺术作品。
序曲:黄河船夫曲
以《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船夫曲》旋律为主题,回旋曲式,D大调。乐章当中运用琶音、大量快速半音音阶渐强音型,定音鼓及大钹的长擂等手法模仿黄河传来的浪声和雷声,表现描述黄河惊涛骇浪的险峻与气势;序曲中钢琴的华彩乐章在一段悠扬抒情的旋律后再现了激烈的主题音调,展现出一幅黄河船夫搏击风浪的壮丽画面。
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样板戏所惯用的乐器,具有民族音乐特色。
黄河颂
带引子和尾声的复二部曲式,主要在降B宫调上发展。大提琴深沉缓慢演奏庄严地引出独奏钢琴的反复呈述。和弦逐渐铿锵有力如江水涨潮,表现了乐曲雄伟的气势。最后铜管奏出《义勇军进行曲》的动机,乐曲在赞美诗的高潮中结束。
黄河愤
以《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与《黄河怨》为素材。引子使用钢琴多彩的音色模仿琴音,陕北风格的引子明丽而柔和。随后是温婉的《黄水谣》的旋律,奏出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大好河山遭受践踏的苦痛;接着是悲愤深沉的《黄河怨》的旋律,激动而愤怒的琴音表达了浓郁的情感。最后回到《黄水谣》的旋律,钢琴乐队全奏,叙述了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的哀怨。
保卫黄河
变奏曲式,改编自《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铜管奏出引子,引出《保卫黄河》的主题曲调,随后钢琴与各各种乐器互相模仿追逐,不断反复、不断变化,此起彼伏如层层波涛,将激越的气势和情绪推到最高层,正如不断咆哮、风浪怒涛的黄河。《东方红》旋律从中涌现,乐队齐奏,乐曲到达高潮,震撼人心。在结尾运用换尾手法,将《保卫黄河》、《东方红》和《国际歌》结合:钢琴再次奏出《保卫黄河》主题,与弦乐卡农竞奏后由小号奏出《东方红》,后接上《国际歌》尾句。表达了保家卫国的主题,表现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NOTES
- 在表现手法上,《黄河》钢琴协奏曲较好的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手法。
- 在曲式结构上,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以标题性组曲的形式写成。
- 虽然产生于中国的特定历史时期,但作为一部音乐艺术作品,它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影响着中国音乐界的几代人,同时也成为中国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交响乐作品之一。